四川省绵竹市汉旺学校、中新友谊小学在地震中财产损失严重、人员伤亡大,有226名学生不幸遇难,100余名学生严重受伤。为回应伤残学生的需要,项目在两所学校建立社工站。地震中受伤致残特别是截肢儿童出院后面临着一系列需求,陈会全、欧羡雪(2013)认为他们除有身体康复需求之外,还有自我认同和回归社区的需求。“生态视角”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地震致残儿童出院后会面对压力情境,如个体的需要上升,同时满足需要和依赖的能力却下降,而环境可能也无法满足伤残儿童日益增加的需要,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被身体致残打破。为了达致“平衡”状态,社工站尝试引入“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的概念以回应地震致残儿童失衡后产生的多样化需要。李楚翘(1997)指出“社会包容”不同于“正常化”(Normalization)和“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后者是假设弱能人士是异常或被边缘化的,而康复就是要把他们纳入所谓“正常人”的生活和行为模式中,通过构建残疾人的各种能力,把他们从社会边缘处带回主流。“社会包容”强调人本身的价值和生活于社区的事实,它支持伤残人士自主轻松地生活于开放的、包容的和多元化的社会中,并通过积极的交互影响实现双方的动态平衡(陈会全、欧羡雪,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