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劳动争议ADR研究——兼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之解读

作者:
翟玉娟
出版日期:
2010年5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3230字
所属图书:
深圳劳动关系发展报告(20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弊病已经成为制约劳动纠纷及时、公平解决的瓶颈,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公平且富有效率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仍为立法者、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新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虽然增加了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但在调解渠道的设计上仍然不够多样,也没有改变劳动仲裁强制性、前置性和行政性的特点。劳动仲裁由收费改为不收费的制度使劳动仲裁机构受理案件数大幅增加,抑制了其他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方式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非诉讼解决协商

作者简介:

翟玉娟: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

文章目录
ADR最初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劳动争议
  • (一)ADR概述
  • (二)ADR的产生
  • (三)美国的劳动争议ADR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ADR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 (一)ADR解决劳动争议的优势
  • (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ADR
企业内部解决劳动争议的ADR
  • (一)关于我国的企业协商机制
  • (二)关于企业调解机制
劳动争议的企业外调解
  • (一)关于人民调解
  • (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 (三)关于调解协议书的效力
劳动争议ADR的重要方式——劳动仲裁
  • (一)仲裁解决劳动争议的优越性
  • (二)《调解仲裁法》有关劳动仲裁的规定
  • (三)《调解仲裁法》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