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基层协商治理背景:协商的可能

作者:
闵学勤 陈丹引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字数:
26207字
所属图书:
通往协商: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证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协商民主在西方历经30年,从最初的理论空间走向实践、技术空间,作为选举民主的补充对政策制定和政府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世纪初协商治理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界,差不多同一时期以议事为名的基础协商实践在中国基层治理中有所萌发。经过多年的理论阐释和基层实践后,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进入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先后指出,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至此,从学界到政界,从基层到顶层,无论各界理解和操作如何,基层协商、协商治理、协商民主等已上升为热词。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探索也广泛兴起,成为多元主体和各级组织的创新焦点。

在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互动参与的双向驱动下,承担国家治理创新突破重任、承载多元异质需求的基层率先大胆尝试协商治理,特别是城市社区,不断涌现“议事会”“恳谈会”“圆桌会”等议事形式,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社区协商?社区协商如何面对社区治理的困境?社区协商如何合法化、常态化和平台化,才能使基层治理高效、实际地运转起来?对诸多问题的探讨才刚刚起步。本篇将通过梳理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并结合笔者课题组在全国城市基层治理的调研和在N市GL区的社区协商创新实验,从实践层面探讨协商在中国基层社区的可能及可为。

关键词:

社区协商民主城市基层治理

作者简介:

闵学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妇联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公共社会学和社会统计学,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治理研究。出版有《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城市人的理性化与现代化》等专著,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社会》《开放时代》《江苏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江海学刊》《浙江学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等一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近80篇专业论文。

陈丹引: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公共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和计算社会学。在《社会发展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数篇专业论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城市基层治理的范式转变
  • 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治理发展之路
  • 国内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和困境
  • 应对困境:协商式治理兴起
第二节 嵌入基层治理的议事会
  • 议事会的发展历程
  • 议事会及其效用
  • 议事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节 从议事到协商
  • 谁来协商
  • 从议事会到协商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