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乡村儿童事业创新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
王振耀 刘文奎 张央 秦伟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字数:
24815字
所属图书:
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乡村儿童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儿童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障,更关系到国家未来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到乡村人才队伍成长、产业振兴、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以及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没有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本报告旨在推动我国乡村儿童事业发展共识达成和资源融合,凝聚各方力量,搭建乡村儿童发展“真”问题、“好”项目和“巧”方法的信息平台。作为首份聚焦乡村儿童发展的数据调查与研究分析报告,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家政策阶段性进展、乡村儿童发展特点、社会组织创新模式以及乡村儿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过去40年来,我国儿童政策逐步与国际儿童公约机制衔接,不断加大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多层次保障力度,初步确立起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公平和儿科医疗资源均等化水平。社会组织创新探索乡村儿童发展模式,历经现金资助、多元项目模式、县域社会环境改造等不同发展阶段,为乡村儿童发展路径提供大量创新经验。展望“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我国乡村儿童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是建立健全乡村儿童服务体系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

乡村儿童儿童政策未成年人保护

作者简介:

王振耀:男,生于1954年,河南省鲁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博士、教授。致力于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和养老服务研究。联合发起“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参与筹建中国农村直接选举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四级响应体系,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首创“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模式,参与了孤儿津贴、老年人高龄津贴等多项国家基本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工作。198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200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行政管理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著有《迈向法治型选举的历史逻辑》、《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村民自治前沿》、《善经济论纲》《重建现代儿童福利制度: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4)》等。主要从事公益与慈善、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应急管理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研究。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曾就职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任主任助理、副主任。2001年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主管筹款、项目管理等工作;历任秘书长助理、副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秘书长。作为机构管理班子的主要成员之一,亲历并参与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改革、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

张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员。

秦伟: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文章目录
新时期乡村儿童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一)乡村儿童发展进入新时代转型期
  • (二)当前乡村儿童发展挑战依然突出
  • (三)乡村儿童事业发展五项基本任务
乡村儿童发展呈现新特点与新变化
  • (一)乡村儿童发展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城乡一体化成效初步显现
  • (二)福利保障平稳发展,波动较小
  • (三)社会保护水平波动上升,城乡差距逐年缩小
  • (四)健康卫生城乡一体化水平稳固提升
  • (五)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城乡差距稳步缩小
  • (六)小结
社会组织成为乡村儿童事业创新力量
  • (一)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发展模式和机制
  • (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发展典型实践
乡村儿童事业创新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一)以建立多层次、基础性和普惠性乡村儿童发展支持体系为远景目标
  • (二)“十四五”时期以提升城乡儿童服务设施与人才队伍均等化水平为重点
  • (三)2035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发展城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