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

作者:
蔡禾 李超海 冯建华
出版日期:
2016年11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2308字
所属图书:
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随着中国市场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更趋显著,一系列以维权为目标的利益抗争行为频繁发生。例如,针对农村基层管理,农民为了争取土地权益和集体利益展开的抗争;针对城市小区开发和管理,城市居民为了争取物权和公共产品供给展开的抗争;针对企业转型,国有企业工人为了劳动保障权益展开的抗争;针对资本,农民工为了最基本的劳动权益展开的抗争(刘能,2004;石发勇,2005;张磊,2005;何艳玲,2005;冯仕政,2006;佟新,2006;陈映芳,2006;孔雯、彭浩,2004;李怀,2005;李连江、欧博文,1997;赵树凯,1999,2003;张静,2004;于建嵘,2000,2004,2006a,2006b;翁定军,2005;肖唐镖,2003,2005;应星、景军,2000;应星,2002,2007;郑广怀,2005;冯建华,2008)。有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着快速增多的趋势:1993年8709宗,1999年超过32000宗,2003年60000宗,2004年74000宗(于建嵘,2007),2005年中国百人以上的集体事件4.7万起(赵鼎新,2006),2006年15人以上的群体事件达8.7万起(吴忠民,2006)。广东省仅从2001年到2004年,政府有记载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就从2358起增加到4008起(蔡禾,2007),而实际数字可能远远高出以上统计(陈晋胜,2004)。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蔡禾:1954年出生,1987年获得中山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与企业组织,先后出版《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城市社会学讲义》、《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失业者群体特征及其社会保障》、《文明与代价——婚姻的嬗变》、《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李超海: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城市社会学、婚姻家庭和精神文明研究。

冯建华: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研究文献与研究假设
  • (一)心理学视角与研究假设
  • (二)资源动员视角与理论假设
  • (三)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与理论假设
变量与测量
  • (一)因变量
  • (二)自变量
  • (三)变量分布
  • (四)样本
·农民工是否有过利益抗争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利益抗争行为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问题的再思考
  • (一)利益诉求机制
  • (二)利益诉求能力
  • (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