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和扩大开放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传统价值备受冲击与挑战。在这样一种情势之下,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思想、人格和行为层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冷漠自私、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感缺乏等。有人将其标签化为“90后”,也有人悲观地称之为“垮掉的一代”。诚然,不同时代的青少年总有其时代的印记和自身的特征,即便同处一个时代的青少年也并非“一块铁板”。我们统一称之为“90后”或“垮掉的一代”难免落入社会建构的嫌疑。然而,人们对青少年的标签化与建构可能折射一个问题:时下青少年普遍存在一种反文化的价值取向,如过多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合作,过多强调权利而忽视了义务和责任,过多强调回报而忽视了付出,过多强调分数而忽视了能力培养,过多强调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个人修养和品质塑造等。青少年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究其缘由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许多青少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毋庸置疑,家庭、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场域。从家庭场域看,随着社会变迁,社会分工加剧,许多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个体原子化状态越发明显,家庭承担的社会化功能相对弱化;从学校场域看,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学校主要承担了知识增长的功能,其承担的社会化功能趋于减弱;从社区场域看,作为家庭和学校“缺位”补充的社区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化功能,但目前我国社区功能尚不健全,其社会化功能还有待发掘和提升。由此可见,探寻推动青少年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途径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