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高校学生的传谣意愿与谣传感知

作者:
熊炎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2263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201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北京高校学生传谣意愿的调查中,约75%(或2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或不愿意)讨论自己最近听到的谣传。传谣的理由包括“交流娱乐”“相关”“求真相”等;不传谣的理由包括“不相关”“不确信”“太色情”等。在被调查者所列举的谣传中,负面谣传约占60%,正面谣传约占8%;过半谣传被感知到暴力、恶心、仇官、涉及领导、种群歧视、利己或专业;约80%的谣传被反驳过,但只有不到30%的反驳来源被认为是专业的;约70%的谣传被感知到涉及突发事件、传播可能被惩罚或涉及安全健康;约60%的谣传被感知到具有煽动性或利他性。通过统计分析传谣意愿与谣传感知的数据发现:①谣传与安全健康的相关度、谣传主体知名度、谣传类型是三个传谣意愿的线性正向显著预测因子。②专业且搞笑的谣传被传播的概率最高(94%),非专业且来源专业性较低的谣传被传播的概率最低(51.6%)。③情色度、恶心度、搞笑度、反驳知名度、领导级别、利己度、专业度分别与传谣意愿成“抛物线”形关联。④仇官或暴力程度与传谣意愿呈“U”形关联。

关键词:

传谣意愿传谣理由谣传特征谣传感知

作者简介:

熊炎:熊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应急管理、组织理论。熊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安、应急管理。

文章目录
·传谣意愿及其理由
·谣传特征及其感知
·影响传谣意愿的谣传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