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肇始于19世纪末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是一门融会多元助人理念和价值技巧的应用社会科学,更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衍生物。毋庸赘述,工业革命引发规模性的社会流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空间上的迁徙致使他们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如物质资源匮乏、心理机能失调、身份认同危机、家庭功能骤变、社会资本缺乏、社区融入受阻等。究其缘由有二:其一,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在某些方面欠缺合理性;其二,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命动力和韧性,自我效能感低。对此,西方社工除了从宏观(制度、政策和结构)层面试图介入之外,更多从微观(当事人)层面进行积极的干预,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出一套异于传统和基于“生命主体性”的救助理念,诸如从扶贫济困发展为助人自助,从怜悯同情演变为增能赋权,从外部干预转变为激发潜能,从单纯的社会给予过渡到人的自主发展。社工正是诉诸这种全新的救助理念而极大舒缓了新移民的身心危机,有力助推了“农民”向“市民”的顺利转化,加速了社会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