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

作者:
童星 张海波
出版日期:
2018年5月
报告页数:
6页
报告字数:
4100字
所属图书:
服务为本的国家治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认识不全面导致目标偏离,组织设计缺陷消解中央权威,考核制度弊端激化社会矛盾,“信访不信法”影响司法权威;提出应从正面看待信访和信访工作,转变信访部门职能,优化信访组织结构,完善信访考核机制,建立疑难信访事项专案制度,多方式拓宽信访渠道,进一步强化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信访制度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信访制度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童星:男,1948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风险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现代民政研究院院长、江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城市应急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社会改革与对策等。专著或主编著作有《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2007年)、《交往、适应与融合》(2010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2011年)、《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2012年)、《创新社会管理》(2012年)等10余本。主编或参与编写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2002年、2007年、2011年)、《社会保障与管理》(2002年)、《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2003年)、《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2008年)等近20本,主编《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每年两辑);发表重要中文期刊论文近300篇。

张海波:男,1978年生,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1997年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2001年获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保障、跨学科研究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等。已出版著作多部,有《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灾害与公共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有《应急响应中的突生组织网络——鲁甸地震案例研究》《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全面改革窗口期的信访制度改革》等。

文章目录
当前信访制度运行的突出问题
  • 1.对信访制度的认识不全面,过于强调信访的“维稳”功能,导致信访制度目标偏离
  • 2.信访组织体系设计有缺陷,普遍职权小、效率低,且体系内部权力过分向上集中,容易诱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消解中央权威,影响群众对信访制度的信任
  • 3.信访考核制度存在“异化”现象,“维稳”变成“稳控”,甚至出现侵害上访当事人人身安全的问题
  • 4.“信访不信法”影响司法权威
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
  • 1.全面看待信访和信访工作,从“维稳”转向“维权”,通过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 2.推行主要领导“接访”和人大代表“下访”相结合的制度,提高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的效率
  • 3.构建“椭圆型”信访部门结构,中央一级重点从政策层面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省、市两级着重加强机构建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县(区)和乡镇两级则逐步弱化信访职能
  • 4.完善信访工作考核机制,将信访登记的惩罚机制转化为信访结案的奖励机制
  • 5.建立疑难信访事项专案制度,引入第三方裁决和公示机制,加大对疑难信访问题的化解力度
  • 6.增强信访部门能力,整合信访资源,建立信访事项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 7.广开信访渠道,推行网络信访、“阳光信访”,提升信访制度对社会矛盾的容纳能力
  • 8.拓宽司法和调解渠道,分流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