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陈祉妍
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负责人。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青少年心理健康追踪研究、心理健康应用测评及干预等。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手册: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中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等。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傅小兰 张侃 主编 ; 陈雪峰 陈祉妍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正在遭受抑郁之苦,抑郁症的现患率从2005年到2015年的11年间增长了18%。在我国,近年来国民心理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社会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学者近二三十年来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教师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自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特别是以心理咨询和培训为代表的服务大幅增长。到2017年心理咨询师不再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为止,15年间已有上百万人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另外,2002~2018年,我国心理企业数量从数百家增长到数万家。这些职业人员与机构的增长,无不呼应并推动着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正在从快速增长走向日益规范的新阶段。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社会心理疏导,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未来的发展定会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健康研究一直是与社会应用关联最为密切也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领域。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离不开心理健康研究的基础。其中,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提供人群的基本心理健康数据、综合探讨包括宏观因素在内的各类影响因素提供了基础。本书以最近三年的大型心理健康调查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作为国内第一本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总报告简要梳理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估工具,随后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趋势、需求及影响因素。5篇分报告具体分析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包括各类科技工作者、国家公务员、白领职工、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4篇专题报告聚焦于特定的心理健康领域,分别关注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和谐、儿童暴力侵害与儿童保护、青少年危险行为与生活方式。各报告也体现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涉及的多种形式,包括追踪研究、横断数据的对比、多信息来源的整合等。这些报告呈现了当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趋势与危机,并就进一步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 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心理健康是国民健康的必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保障个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维护和改善心理健康有了越来越强的需求。随着国民对心理健康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能觉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并意识到其危害。当前我国从政府到社会均日益关注心理健康领域。在此背景下,掌握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报告在梳理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估工具的基础上,对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不同职业成年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总结,比较分析了重要群体的差异,探讨了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呈现了国民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状况。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与实践已经积累了几十年,对过去研究的分析大多提示近年来不同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我们期待随着心理健康服务的进一步加强,国民心理健康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日益改善,全民会更加健康与幸福。
    关键词:
  • 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中国心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于2009年、2014年和2017年分别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三次全国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国科技工作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理科教师和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的单位范围包括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各类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三次调查的有效问卷分别为14165份、7957份、13305份,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样本在年龄段上侧重于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调查结果发现,科技工作者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各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轻度问题广泛存在、重度问题占比小于普通人群的特征。跨年度的横断数据比较与小样本追踪数据比较都显示心理健康水平轻微降低的趋势。为探索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本报告还分析了工作特征、工作-家庭相互作用、心理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此外,报告对于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和求助障碍也进行了探讨,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促进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建议。
    关键词:
  • 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心理健康素养过低,将阻碍对心理疾病的有效预防和及时求助,不利于维护和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总体水平。2017~2018年,基于健康素养的结构,我们从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与意识三方面进行了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估,设计了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了调查。本报告基于其中的14895份有效成年人答卷进行分析。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普通职业人群以外,我们还定向推送、重点收集了四类对国民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职业人群,包括心理健康工作者933人、医疗卫生工作者1516人、教育工作者2434人和媒体工作者448人。分析发现,在知识得分上,女性略高于男性;25~45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东部地区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工作者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在技能与意识的得分上,总体呈现随年龄升高的趋势,心理健康工作者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的知识得分与心理健康水平无关,而技能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较弱的相关关系。心理学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各方面均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作为我国首次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素养调查,反映了我国心理健康工作者等专业人群与普通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基本水平,也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 2020年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心理健康素养是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简版)对于中小学生群体的调查旨在了解中国这一年龄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10~16岁群体的分析发现,约三成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得分低于60分,80分及以上的占19.9%。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略高;城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分总体高于农村中小学生的得分。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家庭因素。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的中小学生抑郁风险越低、心理韧性越高,且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意愿和态度越积极。本文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尤其是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科普;关注处境困难家庭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重视农村中小学生中的心理健康素养普及工作;及时识别筛查心理健康高危个体,减少求助顾虑等着力提升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
  • 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2021~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共采集青少年与成年样本逾19万份,总报告抽取代表性成年人核心样本6859份,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占47.0%,中部地区占24.4%,西部地区占23.9%,东北地区占4.7%。男性占42.5%,女性占57.5%;平均年龄36.0岁;城镇户口占66.6%,农村户口占33.4%。结果显示,超80%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月收入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更高。不同职业群体呈现各有特征的心理健康状况: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无业/失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倦怠、朋友支持、婚恋关系、运动与午睡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满意度均显著上升。基于本次调查,未来需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推动心理体检普遍开展,关注低收入群体、失业/无业群体、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职业人群工作倦怠问题,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与支持。
    关键词:
  • 2022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和建设者。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议题的重要成长阶段,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因此,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三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女生相对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住校、父母外出工作、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进一步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表明,内在状态不佳,如低生命意义感、高空虚感与青少年更高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相关;更充足的睡眠和运动量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抑郁、孤独和手机成瘾;相对同龄人,青春期过早或过晚启动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风格和父母关系均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或户口所在地这样相对的外围远端因素也显示出一些小效应的影响,西部地区或农村户口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更低。结合调查结果,本报告提出了包括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着力加强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高风险群体的心理健康的精准预防和干预工作,进一步保障青少年获得足够的睡眠和运动,倡导青少年健康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风险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 2022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经历着从青春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和转变。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身心成长、知识储备、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2022年,我们对全国来自北京、陕西、河南、黑龙江、贵州、浙江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542份,其中专科生问卷26753份,本科生问卷48789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本报告分析了睡眠、压力、无聊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另外,本次调查还了解了大学生学业与恋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智能筛查体系建设,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健身健心”的科学理念;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就业升学指导体系;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婚恋观。
    关键词:
  • 2022年中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近些年来,社会变迁、宏观教育政策、教师行业发展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原有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变化,教师群体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将考察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从学校因素、工作特征、职业承诺和教师效能感等角度探寻教师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21876名教师参与了本次调研,结果发现,二成左右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初等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等教育教师;教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然而工作时长对情绪健康的影响较小,工作特征、职业承诺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素养正向预测情绪健康。建议相关部门从教师减负增效、加强师范生教育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统筹布局,维护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 2022年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面对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心理咨询工作者需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素养。为了解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基本状况,2022年心理咨询工作者专项调查以职业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为核心内容,调查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有效调查样本为1311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10.1%的调查对象存在抑郁风险,4.1%的调查对象有中度以上焦虑风险,从业不到5年的新手心理咨询工作者存在更突出的心理健康风险。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标率为50.7%,整体水平远高于普通人群。心理咨询工作者具有多重专业背景,通常经过专业训练,并持续投入学习和个人发展。与此同时,仍有少量心理咨询工作者参加专业培训时长过短,伦理操作不规范。建议提高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重点关注新手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风险;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伦理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工作者专业胜任力;加强行业准入规范建设,杜绝行业虚假宣传。
    关键词:
  • 2021~2022年中国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
    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一项政策指标,但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有不同的特点。为全面了解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2021~2022年课题组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分别对青少年、老年人、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群体开展了调查,有效样本包括南京市青少年样本10206人,北京市老年居民3532人,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教师21876人、心理咨询师761人。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老年人、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分别为6.4%、7.6%、15.8%和50.7%,抑郁障碍识别率分别为12.3%、24.7%、29.7%和72.3%,社交焦虑障碍识别率分别为73.8%、55.4%、84.9%和95.4%。具体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其中,青少年、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群体中男性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女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中学生;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30岁以下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更高年龄段的人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学历低、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更低;学历低的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也更低。建议促进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心理健康素养的发展,引导社会经济地位偏低的老年人获得心理健康素养资源,加快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进程,增强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素养的薄弱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