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

作者:
出版日期:
2019年10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4044字
所属图书:
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科学研究最根本的立场就是必须依据客观事实来说话,而不仅是从抽象的经典学术理论和政府官方文件出发。社会学家在思考和研究问题时使用的信息主要来自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和自己与社会中各类人群交往时的亲身感受,不仅需要敏锐地观察社会中存在的真实的社会现象,还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理解这些社会现象产生的因果关系、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努力对其在短期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各种社会后果做出预测,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真正达到“科学”的层面。这就像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分析各种化学成分在不同条件下相遇时会发生何种化学反应一样,化学家通过不同的实验努力寻找各种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和结果,发现化学分子世界中的规律。社会学家在观察社会现实后,也应当通过自己的分析努力去发现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各类集团相互交往的规律以及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演变机制。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实事求是”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
·从自身经历和实地调研中感受中国的民族关系
·从基层社会调研的实际感受出发,反思现有民族理论和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话语”已经取代了50年代的“阶级话语”
·中国民族政策在未来的两种走向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关于“民族”的话语体系
·用现代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思路处理国内民族问题
·坚持反对“大汉族主义”
·对今后如何调整我国民族关系必须有前瞻性方向的思考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