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工会的制度变迁:内部结构分化与整合
作者:
吴建平
出版日期:
2021年6月
报告页数:
87页
报告字数:
62619字
所属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的制度变迁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6.134-220
吴建平
摘要: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的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从行动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大体概括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和特点。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位制阶段,中国工会的主要行动主体是企业工会,由于此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行政化的劳动关系,所以工会的职责结构是以生产为中心,兼顾生活、教育和民主管理。二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劳动关系实现了市场化转型,劳动关系紧张和矛盾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工会的职责结构开始转变为建设、参与、教育和维护,且维护职责被突出强调为工会的基本职责,为此地方工会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工会的主要行动主体,并形成了以“借力”为主要运作机制的社会化维权模式。三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来,中国工会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其职责结构也开始转变为对维护和服务职责的双重并举,相应地,中国工会也开始尝试对不同层级工会的职责进行分工和整合。一方面对企业工会的职责进行“瘦身减负”,使其着重于服务职责,并辅之以资源向下倾斜的政策,以此激发企业工会活力,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另一方面将企业工会难以履行的维护职责以及一些服务职责上移,由地方工会“以上代下”,同样通过“借力”机制形成了社会化维护与服务模式,这种分工和整合改变了以往主要依赖某一层级工会的状况,实现了上下联动和互补。当然,在这三个阶段的变迁过程中,中国工会始终是围绕国家对劳动关系领域的社会治理格局来对自身的角色和职责进行定位的。
关键词:
企业工会
工会运作
工会制度变迁
作者简介:
吴建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
相关报告
企业工会的功能及其运作:经验调查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制度变迁研究结论
竞合空间与生存空间:企业工会可持续能动性的运作逻辑
企业工会与企业组织团结绪论
企业工会:劳动者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兼论工会组织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1978年至今中国工会历史分期及重点问题
早期工运领袖论工会
企业组织团结的社会过程
员工参与和组织认同
文章目录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工会:单位制下企业工会的行动逻辑(1978~1992年)
(一)生产职责
(二)生活职责
(三)教育和民主管理职责
(四)小结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工会:地方工会的兴起及其行动逻辑(1992~2012年)
(一)工会面临的挑战与角色和职责的转变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工会的运作:过渡期的应急与建会运动
(三)21世纪初以来中国工会的运作:构建常态化的维权制度与机制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工会:企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分工与整合(2012年至今)
(一)顾村镇总工会改革的制度和理论背景
(二)顾村镇总工会的改革举措
(三)顾村镇总工会改革的条件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