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3~2020年中国跨越17年的抗疫救援——透过“协作者”看社会组织如何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作者:
李涛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7732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1)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协作者”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先后参与了2003年的“非典救援”和2020年的“抗疫救援”,探索出富有本土特色的“紧急救援—教育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干预模式,解决了传统赈灾工作忽视或无力深入的对脆弱性的分析和能力建设的问题,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文章比较分析了“协作者”两次抗疫救援的变化以及引发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发现社会组织应急响应机制的背后,是其担当意识、底层意识、协作意识和专业意识构成的“灾害管理观”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路径可解构为建设监测评估、紧急救援、资源整合、组织协调和督导支持等五个机制,确保使命、技术、资源和环境等四个保障要素,并在领导者、服务者和志愿者三个层面建立“吹哨”制度,激发社会组织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快速响应。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协作者抗疫

作者简介:

李涛:北京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创始人,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级社会工作师,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曾任全国性媒体记者,1996年参与公益服务,2003年创建“协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治理、儿童保护、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文章目录
“协作者”:为什么要参与灾害管理
  • (一)“协作者”的使命定位
  • (二)“协作者”的服务策略
  • (三)“协作者”的“灾害管理观”
抗疫救援: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
  • (一)2003年的“非典”救援行动
  • (二)2020年的抗疫救援行动
总结反思: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路径
  • (一)比较分析
  • (二)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