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作者:
朱成科 李东青
出版日期:
2024年7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3442字
所属图书:
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政策存在诸多问题。按照由政策到实践的线索分析,可发现国家教育政策向区域教育政策的转化过程与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问题之间存在内隐性关联。例如,地方教育政策与国家教育政策理念的协调性欠佳、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再开发能力较弱、基层教育政策执行的完成度较低,这导致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出现过程复杂的简单化、手段的形式化以及制度建设的延迟化等问题。除政策因素外,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还受到乡村教育及乡村学校“向城性”价值取向、“役物化”工作倾向以及“孱弱式”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对此,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要树立面向乡村学生个性发展的动态性评价理念、建立符合乡村学校自身条件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确立弘扬乡村文化的乡土性评价标准,以适应乡村教育的特殊性,推动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

教育质量乡村义务教育教育质量评价

作者简介:

朱成科:教育学博士,渤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辽宁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基本理论、教师教育、农村教育研究。

李东青: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教育研究。

文章目录
国家教育政策向区域教育政策转化过程中的内在隐患
  • (一)地方教育政策与国家教育政策理念的协调性欠佳
  • (二)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再开发能力较弱
  • (三)基层教育政策执行的完成度较低
当前我国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困境表征
  • (一)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过程复杂的简单化
  • (二)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手段的形式化
  • (三)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的延迟化
当前我国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向城性”价值取向导致城乡评价工作的趋同
  • (二)“役物化”工作倾向导致评价工作的偏离
  • (三)“孱弱式”自我发展能力影响评价工作的推进
我国乡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困境的破解之道
  • (一)树立面向乡村学生个性发展的动态性评价理念
  • (二)建立符合乡村学校自身条件的多样性评价形式
  • (三)确立弘扬乡村文化的乡土性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