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转型、整治与“新常态”——首都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思考
作者:
王雪梅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7259字
所属图书:
2015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168-176
唐军
宋贵伦
岳金柱
冯虹
李君甫
胡建国
摘要:
在大都市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在城乡接合部的聚居,引致城乡接合部社区转型。转型社区普遍存在诸多治理难题,北京市曾在2010~2012年集中整治了50个“重点村”,整治在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并取得一些预期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意外后果”。后整治时代的城乡接合部呈现四大“新常态”,深入分析“新常态”,本文提出以“善治”替代“整治”的首都城乡接合部社区分类治理思路。
关键词:
善治
分类治理
社区转型
“重点村”整治
作者简介:
王雪梅:
1962年—),1988年8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环球法律评论》编审。
相关报告
流动人口聚居区从“整治”走向“善治”——首都城乡结合部社区变迁与治理思考
善治的社区——以深圳桃源居社区为例
自治式共治: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社区的实践经验
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与治理
中国:发育成长中的环境公民社会——善治环境、积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
“疏解”背景下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变动与治理——基于首都城乡结合部百村调查
社区有效自主治理机制初探——以丰台区老旧小区为例
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研究
经济层面的转型与治理:产业转型与职业发展
组织层面的转型与治理:组织与制度变革
文章目录
·
城乡接合部社区转型
·
转型社区的整治
后整治时期的“新常态”
(一)城乡接合部仍是满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的主空间
(二)转型社区的功能之一是为流动人口提供缓冲性生存空间
(三)城乡接合部地区依然是首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软肋”
(四)流动人口合理聚集社区和流动人口过度聚集社区将在城乡接合部地区长期并存;既有治理难题并未根治,重建社区的治理问题有待破冰
“新常态”下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的思考
(一)以“善治”理论为基础
(二)适应流动人口对低廉住房的刚性需求,放缓拆迁
(三)聚居区实施有机更新,推动城市“精明”增长
(四)在流动人口过度聚居社区实施差别化管理
(五)在流动人口合理聚居社区探索以流动人口融合为导向的社区合作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