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
何勤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字数:
25183字
所属图书:
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的演化及应对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劳动科学的角度较为深入地分析我国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的形成机制,旨在解决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形成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

劳资纠纷劳资冲突劳资矛盾群体性劳资冲突

作者简介:

何勤:1972年1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2012年至201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动关系学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理事、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先后主持和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局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多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1部。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从经济学视角——基于博弈理论的形成机制
  • “非合作”博弈模型
  • “刀锋上的合作”博弈模型
  • “稳态合作”博弈模型
  • 结合实际的理论解释
第二节 从管理学视角——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形成机制
  • 自组织模型的建立
  • 模型对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形成机制的解释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启示
第三节 从社会学视角——基于集体行动理论的形成机制
  • 集体行动模型构建
  • 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形成机理分析
  • 集体行动的社会心理分析
  • 集体行动理论的启示
第四节 从政治学视角——基于抗争主体与政府、工会互动的形成机制
  •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对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形成的解释
第五节 从劳动关系学视角——基于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形成机制
  • 修正后的劳动关系系统模型
  • 群体性劳资冲突在系统中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制
·第六节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