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

作者:
丁晶晶
出版日期:
2019年11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9235字
所属图书:
分类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伴随着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日益成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绩效考核制度设计既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现实利益,也关系到其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这不仅需要关注考核标准和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更离不开对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总体模式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在反思和批判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机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现象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市场化浪潮的到来和公共管理领域科学管理思潮的传播,以国有企业为参照的企业化考核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的行政化考核模式成为事业单位考核的主导模式,有效地激发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力。但这种以量化考核和经济激励为特征的考核模式与事业单位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形成了强烈的价值冲突,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随着事业单位公益性改革导向的转变,事业单位急需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公益化绩效考核模式。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绩效考核

作者简介:

丁晶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领域涉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战略、社会治理等。近年来围绕事业单位改革主持并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软科学基金项目、人社部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受多部门委托进行相关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评估等研究,为多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展管理咨询与最优工作方案制定。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自2014年起连续参与《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分的编写工作。出版专著《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规范研究》,参与编写《面对“坎”:社会创业实战理论参考》《美国非营利组织》等。

文章目录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模式的转型
  • (一)事业单位考核的行政化模式
  • (二)事业单位考核的过渡模式
  • (三)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企业化模式
事业单位人员考核模式的主要特征
  • (一)以岗位分类为基础
  • (二)经济指标成为关键指标
  • (三)以量化考核为基础
  • (四)以经济激励为导向
事业单位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偏离事业单位功能定位
  • (二)量化标准缺乏科学依据
  • (三)考核结果不能充分体现实际贡献
  • (四)导致公共服务的短期行为
  • (五)造成人员公共角色意识淡化
  • (六)诱发公共服务关系紧张
事业单位绩效的特征及其对考核的要求
  • (一)绩效目标的复杂性
  • (二)成果和效益的潜在性
  • (三)财务运行的特殊性
  • (四)服务行为的专业性
  • (五)评价标准的多维性
构建公益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模式
  • (一)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 (二)以岗位职责为基础
  • (三)以能力发展为目的
  • (四)关注服务对象满意度
  • (五)完善绩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