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长沙市某普通中学处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经验为例,指出学校对“偏差学生”的处理在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以及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配合方面存在限制。而这正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作为一项初探性的研究,本文也尝试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在国内的介入模式和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启示。
刘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