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个体化背景下社会建设的可能性问题研究

作者:
王春光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16083字
所属图书:
社会政策评论 2013年夏季号(总第四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关系变迁,其中个体化是最明显的一种变迁。社会关系的“个体化”表现在生产领域和再生产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损害了中国社会秩序的社会基础。但是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与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谓的“个体化”有一些明显的不同:首先,中国当前的社会还处在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等因素兼具的状态,而贝克探讨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关系变迁;其次,中国还没有形成福利国家制度,而贝克探讨的个体化恰恰是福利国家制度后出现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风险问题。目前,个体化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所要化解的重要社会风险,而这两点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应对社会关系个体化时所采用的路径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福利国家制度建构;发挥既有的传统资源(如家庭功能、社区合作),提升社会自主能力。

关键词:

社会建设个体化福利国家制度

作者简介: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海外移民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国城市化之路》《巴黎的温州人》《中国农村社会分化和农民负担研究》《移民空间的建构——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文章目录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关系变迁
中国社会关系“个体化”的多向度
  • 1.再生产领域的个体化问题
  • 2.生产领域的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关系“个体化”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建设的抗风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