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研究

作者:
徐丽萍 王小林
出版日期:
2010年1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2015字
所属图书: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9~201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取向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对于北京市而言,相对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社会福利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把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放在国际社会争论的大意识形态背景中分析,并以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和救助成本较低、救助效率较高的社会救助制度为依据,建立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当前北京市应加强公共财政对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调整过去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结构,加强社会救助的力度,由基本生活救助向综合社会救助服务转型,以适应北京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

关键词:

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作者简介:

徐丽萍:徐丽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王小林: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国际发展、未来产业、六次产业、东西部(扶贫)协作。代表作: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Theory and Methodology,Springer Nature,2022。

文章目录
·引言
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框架
  • (一)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
  •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准则
  •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趋势
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现状与问题
  • (一)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现状
  • (二)北京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政策建议
  • (一)社会救助制度由基本的生存救助向综合的服务救助转变
  • (二)社会救助的作用由社会保障的补充向发挥更大作用的社会安全网转变
  • (三)社会救助的服务提供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和社会企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