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

作者:
李晓壮
出版日期:
2011年7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184字
所属图书:
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摘要:
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并列的第三部门,是各类组织中最基本、最广泛、最活跃的一支社会力量,是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承接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近60年来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加强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更有利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更好地实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北京政府社会建设社会组织市场

作者简介:

李晓壮:博士,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社区研究、流动人口。主要著作:《迈向均衡型社会——2020北京社会结构趋势研究》(专著)、《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基于成都市的实例考察》(专著)、《延庆调查——县域社会建设考察报告》(合著)。主持课题:“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共同富裕路径研究”(智库重大课题)等20多项。主要论文:《城市治理体系初探——基于北京S区城市管理模式的考察》《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的调查》《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等50多篇,荣获第十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第十五届二等奖,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优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文章目录
社会组织的界定与分类
  • (一)社会组织定义
  • (二)社会组织分类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阶段性特征
  • (一)社会团体规模状况
  •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状况
  • (三)基金会规模状况
  • (四)社区组织规模状况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总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 (二)在形成模式上,社会化程度低
  • (三)在管理机制上,限制约束机制较强
  • (四)自身发展存在制约
加强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理念建设
  • (二)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
  • (三)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逐步实现“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
  • (四)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 (五)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