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荆
机构:北京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男,北京市海淀区人,日本一桥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教授、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学科部副主任、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学、法社会学、刑事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成果:《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与犯罪》、《国家行政效率之本——中日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合著)、《国际化背景下的首都人才机制研究》(执行主编)、《在日外国人犯罪》(日文版)、《金色的忧虑》(合著)等著作。2005年1月《在日外国人犯罪》一书荣获第六届日本菊田犯罪学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区矫正模式研究”、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高校近五年来引进人才的使用情况的社会学研究”、“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社会地位”等。

  • 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张荆 陆学艺 主编 ; 刘金伟 宋国恺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2011年年度分析报告。本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观察和调研,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未来五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北京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对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2010年北京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城市化率超过70%,这些指标标志着北京达到世界中上等国家、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十一五”期间,北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交通等民生事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社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结合北京实际,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随着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的成立,北京逐渐探寻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路子。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也标志着首都社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期,社会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人口问题是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引发其他社会问题的总根源;社会公平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需要在体制上实现突破以进行疏导和化解;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例如交通、住房、物价上涨等,解决的难度加大;随着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现有的社会管理手段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的复杂性,亟须进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等等。“十二五”期间,北京对人口总量调控将更加严格,管理手段趋向多样化;随着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交通拥堵和住房难的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社会管理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大量现代管理手段将进入城市和农村社区;北京市政府将对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成果;城乡一体化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向更深层次逐步推进。
  • 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张荆 陆学艺 主编 ; 刘金伟 宋国恺 李君甫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课题组2010年年度分析报告。本报告立足于课题组成员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全面的研究分析,以及权威的国家和北京市统计数据,全面追踪2009年北京市社会建设的总体进展,深入解读北京社会建设的基本趋势,分析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2009年是北京经济社会建设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展示了我国60年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也展示了首都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巨大魅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北京市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0.1%,高于全国GDP增幅约1.4个百分点,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北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报告指出,随着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的组建,以及随后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工作的推进,标志着北京社会建设进入了新阶段。2009年,北京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调整社会结构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建设。但是,北京在社会建设方面还面临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消费等基本民生问题,以及社会治安、中产阶层等热点问题。本报告认为,将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尤其通过社会体制机制改革,关注基本民生问题,是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需要着力推进的几个重要方面。
  •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
    张荆 赵卫华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以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以“薪酬制度”为中心,着重研究高校薪酬的结构特点、竞争与公平的关系。以薪酬收入为重点,研究高校教师收入差距来源、状况以及变化发展趋势,并进一步研究薪酬收入对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作用。调查发现,高校的行政化倾向明显,高校“市场化”拉大了教师间的贫富差距,导致高校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下滑。市场化“挣钱”与不断加码的高校绩效考核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教书及科研工作。出现校外谋职、学术造假等现象。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高校的地位及作用,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去行政化,正大学之本源。
  • 2012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唐军 张荆 陆学艺 主编 ; 刘金伟 宋国恺 李君甫 胡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本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 课题组2012年年度分析报告。 本报告主要利用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和材料,结合课题组成员的观察和调研,全面总结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北京社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了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对2012年北京未来社会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1年以来,北京市围绕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39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447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比上年增长13.6%,实际增长7.6%,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011年是北京社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1年12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发布,北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交通、养老、阶层关系、劳动关系、社会管理等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些重要成就的取得,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认真贯彻执行“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结果。 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物价上涨问题、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问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同步等问题、保障房的建分管退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同时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北京需要在社会建设方面下工夫,尤其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同时要努力实现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向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高校的市场化改革与高校教师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本文对高校的市场化改革与高校教师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高校正在推进的资金和人员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高校教师收入出现无序状态和差距过大的情况;之后阐述了教师们的心思朝向市场,疏离教学和科研以及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居无定所,生活福利贫乏的情况,从而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进入低潮期;最后探讨了扭转高等院校改革的过度化市场倾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2010年北京维稳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2010年是北京的“维稳”之年,治爆缉枪、校园安保、赛事禁赌、打击卖淫嫖娼、抑制诈骗犯罪、强化村庄社区化管理、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等举措确保了北京社会秩序的稳定。2010年又是北京维稳面临挑战的一年,刑事立案数稳步增高、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依然严重、“拆迁”中职务犯罪与干群冲突,以及企业内部的劳资冲突等,问题和挑战提示北京应加快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步伐。2011年北京“维稳”的任务依然艰巨,科学调控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扩大社会福利,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强化社区和家庭建设等将使“维稳”成为“创稳”,推动北京犯罪预防和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 2009年北京社会治安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全面提升了北京的社会治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并积累了社会治安建设的宝贵经验。2008年以来犯罪立案数连续两年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北京市对社会治安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治理,扎实的社会治安的基层基础建设,以及应对和驾驭突发性事件能力的提升。北京市社会治安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户籍制度改革、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扩大社会福利的辐射面,以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障首都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等都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总体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关键词:
  • 日本高校的薪酬制度研究与启示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
    关键词:
  • 2013年北京社会治安状况分析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为实现“世界最安全城市”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大力开展了管理整治“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夏秋社会治安打击整治”百日专项行动、“肃毒害、创平安”禁毒百日会战行动、“两排一清”专项行动等工作,并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警民沟通的渠道,推动了首都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北京的犯罪率在全国仍处于较高水平,在治标的同时,亟须研究治本之策,积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提高科学管理流动人口水平;在科技强警的同时,应注重人权的保护;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创立新型“群防群治”体系;强化公安机关管理社会治安的组织小型化和机动化;强化社区和家庭建设;提高社会福利的辐射面,缓解各种社会冲突;加强犯罪预防与预测工作,构建社会治安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 北京社区矫正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本研究报告是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在多年调研基础上撰写完成。本报告系统阐述了北京社区矫正的发展历程、现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总结和归纳了“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特色,分析了北京社区矫正模式的问题点,提出了变革观念、探索社区矫正自身规律、调动民间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北京社区矫正的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变革中的高校管理与教师状态——基于北京地区18所高校的调查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通过对北京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当前高校的管理状况与高校教师状况。当前高校管理依然行政化严重,教师收入和地位偏低;人事管理企业化,高校教师生活工作压力加大。这些因素使高校教师偏离了教学和科研,背离了高等教育的目标。只有将高校教师真正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之内,去除高校过度行政化的倾向,提高高校教师待遇,改善高校教师的地位,按照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才能改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