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修身

作者:
邓万春 陈为雷 李存山 王俊秀 邹珺 宋国恺 顾金土 韩立国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报告页数:
130页
报告字数:
114933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下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身”、“己”、“性”、“气”、“心态”、 社与会、“天”、“自然”这八个修身有关的概念的含义与社会学意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身体主要是一种“身心合一”之“身”,身和心二者结为一体,相互合作,身进行伦理或道的实践,同时其实践行为要受心的指挥;心虽然指挥着身,但是自己无法表现自己,必须借助身来表达自己。“己”则呈现了一种主客辩证统一的自我观。“性”涉及个人修养与社会教化两个维度。“心态”是社会心理的形塑和践行。“社”与“会”既是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修身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也是其修身的重要规范和制度。“自然”是历代国人修身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

社会心理社会秩序自我观中国社会学修身

作者简介:

邓万春: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陈为雷:男所属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导师:景天魁在站时间:2013年12月~2016年7月现工作单位:鲁东大学法学院联系方式:chweilei123@sina.com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邹珺: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结构变迁和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市级课题及其他各类课题多项。著有《中国变革:社会学在近代中国兴起的视角》,参与《晋江模式新发展》《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名著20 种》《北京社会建设60 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等多部著作的研究撰写工作。担任《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年度蓝皮书副主编。

顾金土: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韩立国:

文章目录
身:心体合一
  • (一)“身”的含义
  • (二)践行之身:伦理与理念形塑
  • (三)载心之身:主从型共生关系
  • (四)中西方身体观存在的问题
  • (五)中国传统身体思想的社会学价值
己:主客辩证统一的自我观
  • (一)中西方的自我概念
  • (二)对象化的“己”与“为仁由己”
  • (三)主体性的“我”与“无我”
  • (四)“由己”与“无我”:辩证统一的自我观
  • (五)中国自我观的社会学意义
性:个人修养与社会教化
  • (一)性的含义
  • (二)性的特征
  • (三)性的命题
  • (四)性的养成:社会规范的内化
  • (五)性的教化:规训与社会控制
气:贯通形神、群己、天人的概念
  • (一)形神观
  • (二)群己观
  • (三)天人观
心态:社会心理的形塑和践行
  • (一)社会心态的界定
  • (二)社会心态的形塑
  • (三)理想人格的践行
社与会:概念及其演变
  • (一)“社”与“会”
  • (二)会社与社会
  • (三)会社与乡约及乡村建设运动
  • (四)会社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天:社会的秩序与法则
  • (一)“天”意为何?
  • (二)中国社会中“天”的主要类型
  • (三)“天”在心中:对君子修养和情怀的启示
自然:修身的最高境界
  • (一)概念阐释
  • (二)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 (三)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 (四)“自然”概念的当代价值